Learning Time

如何提炼观点--轻松出方案系列

接上次的话题,我们从这篇开始详细讨论如何才能让方案具备之前讲到的五个特征。

要知道一份好方案,必然有一个能够打动人的观点,而这个观点,并非胡思乱想得来的,而是靠深入的思考和合理的分析。

观点,就是我们对某件事的态度和立场,是思考的结论。

观点的形成有时候是有意为之,比如通过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就某件事得出一个结论,这种方式形成的观点,是理性的。有时候观点的形成是无意识的,比如别人告诉我们一件事,我们会下意识的得出一个结论,这种观点的形成是通过以往的经验、自己的三观,由大脑在一瞬间推导得出的,可以认为是感性的。

为什么要有观点

打个比方,一堆人凑在一起闲聊,是典型的无方向无目的无意义的行为,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手段,但随着聊天的进行,话题开始慢慢聚集,大家逐渐开始就某件事发表各自的看法,这时候,就有了观点的表达、碰撞和改变,这次闲聊就变成了“交流”,成为了一种有方向有目的有意义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人,这些人在对话的时候只描述零碎的事实,既没有表达明确的观点,也没有将描述的事实进行有意义的排列和组合,跟这种人聊天,实在是相当无趣的一件事。好在那只是闲聊,如果是做方案,可就由不得我们这么任性了。无论是一个方案还是一篇文章(散文诗歌不算),必须拥有明确的观点,这样读者才会知道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观点是我们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最重要的信息。观点代表了我们的态度和立场,能够影响读者最终的认知,这也是我们撰写一份方案的最终目的。

如何提炼观点

至于如何提炼观点,其实很简单,就是思考。下笔之前先考虑清楚,理清自己的思路,最终推理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我们的观点。常写东西的朋友们可能会有这种经验,如果一件事情已经在脑袋里想的很通透的时候,我们会很明确的知道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事情,这时候往往下笔如有神,如果没想清楚,就会写的磕磕绊绊,写完了也不满意。

理清思路说着简单,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特别是遇到一些复杂工作的时候,常常是想破了脑袋也想不清楚。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些思考工具的辅助,这类的工具不少,大家如果常看思维模式方面的书籍,肯定知道一大堆,不过为了简便,今天用思维导图来举例说明。它能够让我们看清自己思考的路线,也能让我们察觉到逻辑上的漏洞。做导图用电脑或纸笔可以,看各人习惯。

我们在确定观点的时候,通常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已经有了一个观点(通常是领导交代的),我们只需要将其完善即可。这种情况我们的任务主要是验证观点,使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思考。另一种情形是目前没有任何观点,需要自己寻找。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推导观点,使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思考。下面我们用简单的案例来说明。 

验证观点

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观点,只是想验证观点正确与否,还有一些情况,我们可能需要知道有哪些论据支持我们的观点,有哪些不支持,这时候就需要用这种方法了。步骤是先写出一个观点,然后将与这个观点相关的信息都写上,看看这些论据是否能够支持最初的观点,如果不可以,要想办法补充论据或者修正观点。在不断的补充论据和修正观点之后,就可以知道这个观点是不是站得住脚,是不是我们最终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论据支持我们的观点,但最终在表达的时候,要选择最有力的那些,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勇敢放弃那些模糊的、没有说服力的论据,以免节外生枝。

推导观点

步骤是先把自己关于某件事情能想到的都写上(就是自己做个头脑风暴),然后整理,最终根据这些线索得出一个结论。比如我们想论证一个项目是否可行,那么首先要把验证一个项目是否可行的关键点罗列出来,然后注明实际情况,得出某个关键条件是否满足的结论,再根据这些关键条件的满足情况得出项目究竟是否可行的结论。在做这种导图的时候,首先要搜集到足够的信息,信息的搜集我们以后会讲到。



推导观点并不容易,如果一些思维工具帮不到你,也可以尝试一下自由写作的方法。就是不再去考虑自己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打开word就开始写,想到哪儿写到哪儿,通常写着写着,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真实的想法与最初的想法相差甚远)。

 ---------

通过以上两种方式,我们基本就可以确定观点了。方法并不难,难的是将这种思维模式固化,养成这种思考习惯之后,在没有工具的辅助下,我们也可以轻松的理清思路,找出自己的观点。要做到这点,一是深入思考,而是勤加练习,没有其它取巧的办法。

如何表达观点

许多人以为,把自己的观点挂到PPT的首页或者作为word的标题就OK了,但问题是,读者不会仅仅因为一句话就认同某个观点。读者会认同一个观点是因为这个方案或文章带来的整体感受,因此我们才需要逻辑论证,需要咬文嚼字,需要把方案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观点的表达是个系统工程,提炼观点只是设计整个方案的第一步,有了它,我们后续的工作才能顺利的围绕它来开展。

在商务场合中,我们倾向于将观点明确的表达出来,这样效率最高,沟通成本最低。不过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我们无法明确的表达观点,比如一份工作汇报或是一份会议纪要,不过如果有需要,我们其实还可以选择用隐含的方式来表达,即让读者根据事实自己推导出结论,这种表达方式的效果非常好,因为相对于硬塞过来的结论来说,人们会更加认同自己得出的结论(虽然这个过程是由我们诱导或暗示的)。这种方式在电影小说等文艺作品中几乎是必须的,导演或作家不会一开始就告诉你“这个作品是要让大家明白XXXX的道理”,他们的观点都隐含在作品中,等待我们自己去思考和发掘。但这种表达方式的风险也是较高的,一个是因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不同(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另一个是因为会提高沟通成本(你不可能在年终总结的时候把一年的周报发给领导让他自己去推导结论吧),因此在使用这种表达方式的时候,需要慎重考虑。


关于观点的一些争议

观点是否要有噱头呢?

一个耸人听闻的观点或者能帮你吸引到注意力,但同时也具有极大的风险。特别是在商务场合,我们的目的是要让所有人都明白我们要表达的东西,所以选择一个大众容易接受的观点会让事情更顺利,至于吸引注意力的工作,完全可以放到文案撰写那一步去解决。不过,一个新鲜的观点总是会让人眼前一亮的,有时候这个风险值得去冒,而让你的观点与众不同的秘诀在于,尽可能多的了解受众,让思维更广阔,就更容易想到一些天马行空但又合情合理的观点。

是否必须先亮明观点呢?

对于商务方案来说,通常我们会按照结论先行的方式进行方案的设计,在实际工作中也证明这确实是极为有效的,不仅可以提高沟通的效率,而且能够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引导读者按照我们的方式进行思考。不过在某些情形下,把结论放到最后似乎是一个更好的选项,比如一些发布会或是一些现场演示。为了造成一种戏剧效果,我们可以按照“讲故事”的方式,把结论放在最后一刻揭晓,以此来造成更加震撼的效果,加深参与者的印象。

是否必须保证观点的正确性?

如果是科学论证,当然!但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观点是主观的、存在争议的,所以我们只能尽力去证明它的正确性。但如果明知是错误的观点,我们是否还应该坚持?这个问题看起来荒谬,却时时在上演。很多时候,人们的目的决定了行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路人马纷纷登场,从拍砖到党争,着实热闹。而更可悲的是,在这个人人都可发声的时代,似乎没有人关心正确与否的问题,人们在意的只是你究竟有没有观点,你到底是哪个队的?面对这样子的现状,只能follow your heart了。

评论

热度(7)